湖南日报7月2日讯(通讯员王朵朵、余意、牛巧慧)6月30日,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“瓷韵‘薪’传,醴窑寻迹”暑期实践团走进醴陵,围绕陶瓷文化的智能传播与产业升级展开为期一周的调研。团队先后走访醴陵融媒体中心与陶瓷发展研究中心,从传播策略与技术革新双重视角,探寻千年瓷都如何通过“守正”与“出新”实现破圈发展。

(实践团采访刘林真副主任)
一条'捡瓷器'短视频如何引爆7亿流量?在醴陵市融媒体中心,刘林真副主任向实践团展示了一组数据:通过策划"高校学生免费捡瓷器"活动,联动短视频平台与长沙10余所高校发起挑战赛,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突破7亿。据了解,活动高峰期,仅万宜村一个捡瓷点单日就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,通往市区的公路一度出现拥堵。“捡瓷”的成功出圈,源于醴陵融媒体中心“传统文化+年轻化表达”的创新策略。通过数字媒体平台的精准传播,结合政策支持与高校联动,推动了捡瓷活动的规范化运营,更实现了传统陶瓷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,为城市品牌注入了持久活力。"醴陵陶瓷的传播不能止于讲述历史,"刘林真总结道,"关键要让年轻人觉得,走进陶瓷世界是一件很'酷'的事。"

(实践团参观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)
"薄如蝉翼的瓷胎,要经历1380℃的烈火考验。"在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,综合管理部部长欧村法向实践团展示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。从精确到0.1毫米的修坯刀工,到彩绘师笔下细腻的花鸟纹样,每道工序都让队员们屏息凝神。釉下五彩瓷素来以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"扬名内外,展柜中胎体不足1毫米却坚固耐用的薄胎碗,釉色历经数十年依旧鲜艳如新,让队员们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。

(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部分领导与实践团进行座谈会)
当前,醴陵陶瓷产业在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发展中迈出关键步伐。公共研发部副部长肖迪强介绍,产业升级的成果显著: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将传统30多道工序精简至7道,日产能提升至6万件,合格率提高15%;泰鑫瓷业通过IoT平台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……此外,通过国内外参展、新媒体运营及高校人才合作等方式,传统陶瓷工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然而,醴陵陶瓷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。肖迪强指出,釉下五彩瓷的手工工序繁琐,智能化难度较高;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外购,本土供应链尚未完善;国际传播力度不足,文化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。对此,他强调未来需深化产学研合作,推动数字化生产与本土供应链重建,同时借助虚拟现实等数字展示手段,让传统陶瓷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向世界。

(实践团与融媒体中心领导合照)
调研结束后,实践团成员立即投入陶瓷文化短视频创作,尝试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传播釉下五彩技艺。团队负责人王朵朵表示:"我们希望通过新媒体语言,让千年窑火里的匠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"此次调研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陶瓷产业的守正与创新,更坚定了用专业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的信念。
编辑:王朵朵、牛巧慧、余意
责编:杨雅亦
审核:(一审)杨雅亦
(二审)陈安琪
(三审)张小春
来源:湖南日报-新湖南
原文链接:千年窑火如何“守正出新”?湖南师大学子探秘醴陵陶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