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7月12日讯(通讯员 鲁舒颖 张恬蕾 蔺浩楠 记者 黄欣然)近日,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“数字赋能,助力乡兴”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前往邵阳市绥宁县大园古苗寨,深入采访苗族插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冬娇,了解苗族插绣的发展历史和非遗传承现状。
(曾冬娇向实践团展示制作过程。通讯员 摄)
苗族插绣是湘西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,也是苗家村寨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,2012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实践团走进曾冬娇的木屋,这位传承人向大家介绍了挂在墙上的插绣作品,并现场演示了插绣绣法。曾冬娇介绍,与其他刺绣不同,插绣的核心工艺在于“插”,绣针只需穿透绣布2至5毫米,无需完全穿过,属于“半穿透”式绣法,绣线在绣布正面堆积成高低不平的立体图案,反面则平整有序,因此插绣能双面成图,这种特殊的绣法难以被机器所取代。
(曾冬娇展示插绣作品。通讯员 摄)
完成作品后,正面图案需要修剪以增强立体感。“慢工出细活,修剪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和功夫,即使绣好了也剪不出效果,难度很大。”
在深入沟通中,实践团了解到,目前,苗族插绣的传承面临着严峻考验,存在投入周期长回报率低、销售渠道单一、传播覆盖面小等问题。曾冬娇目前在大园村里仅有一位徒弟,她和徒弟平时会在抖音发布插绣作品,但因自身拍摄和剪辑技术有限,无法完整展示作品细节,更无法向短视频平台用户传递其艺术价值,因此插绣作品很难热销。
据此,实践团提出直播插绣工艺、与数字媒体专业制作人员合作推出更多融媒数字产品等建议,通过多渠道的传播和年轻人才的引入,让这种饱含民族记忆的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,让更多人领略插绣作品的魅力。
作者:黄欣然
责编:黄欣然
一审:黄欣然
二审:邓晶琎
三审:蒙志军
来源: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
原文链接:湖师大学子走进大园古苗寨,调研苗族插绣非遗发展现状